甘肃省发展小水电代燃料的优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甘肃水利网

打印本文             

 
甘肃省发展小水电代燃料的优势
 
杨建国  甘肃省水利厅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大,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在资源、政策、区位、人才、技术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甘肃小水电资源大多处于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及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只有大力发展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 小水电 燃料 生态工程 优势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交会处,地域狭窄,地形多样,总面积45.4万km2,总人口25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80%;省内有4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6%。
甘肃省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流量稳定,落差大而相对集中,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并积极参与,甘肃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得到了建设与开发。甘肃全省已县县通电,乡、村、户的通电率分别达到100%、99.41%、98.63%,农村水电已遍布全省1/2的地域、1/2的县市、1/3的人口。甘肃省进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甘肃省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总径流量584.7亿m3,其中,1亿m以上的河流78条。全省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812万kW,可开发量1094万kW,可开发率60%。可供开发建设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480.05万kW,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613.85万kW。按流域分,黄河流域理论蕴藏量959万kW,可开发量613.83万kW,可开发率64%;长江流域理论蕴藏量525.4万kW,可开发量336.33万kW,可开发率64%;内陆河流域理论蕴藏量327.35万kW,可开发量143.44万kW,可开发率43.82%。
二、区位优势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甘肃深居内陆,属西部地区,水力资源居全国第十位,现开发程度仅为10%,农民人均用电量不足全国人均量的30%,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甘肃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发展小水电的区位优势可见一斑。
三、政策优势
2001年4月、6月和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考察湖南、四川、贵州时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促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在全国农村水电暨“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指示进一步搞好治水办电,并首次提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小水电的重要讲话,确立了小水电新的定位,对新世纪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提供了新的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还会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小水电建设。2006年,甘肃省小水电就投入资金2658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442万元,贷款191162万元,地方自筹及其它67260万元。
四、群体优势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满足了贫困地区人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参与。此外,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有利于保护生态,发展地方经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合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符合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五、“三大效益”相统一优势

发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既解决了制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电力问题,又有利于河流治理,有利于解决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促进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甘肃省目前有电炊户25.4万户,相当于燃用1310万t标准煤的能量,可减少排放烟尘25万t,二氧化硫27万t,一氧化碳2532万t,二氧化碳3276万t,氯化氮96万t及大量污水。甘肃省过去20年连续三批建设的28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及“十五”2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基本上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实践证明,小

 
0
上一篇小型水电厂(站)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下一篇甘肃省2010年小水电代燃料项目通过水利部立项审查